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事业单位招聘信息 > 国企招聘 >

上海音乐学院2024年度招收4名项目制博士后简章

来源:高校网 | 发布时间:2024-06-14 15:03:49 |  访问:15

一、【招收宗旨】

为更好地推进我院“双一流”及高水平大学建设,优化博士后培养机制,促进高水平科研产出,提升我院学科建设水平,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改革完善博士后制度的意见》【国办发(2015)87号】及关于贯彻落实该文件有关问题的通知【人社部发(2017)20号】、

《上海市博士后管理工作实施办法》【沪人社专(2020)379号】等有关文件精神,结合我院制订并颁布的《上海音乐学院博士后管理工作实施管理细则》(试行)【沪音院字(2021)26号】等,现已征集并遴选出我院2024年度博士后合作项目(详见“招收项目”)作为本年度的定点招收方向,以此吸纳符合我院人才培养目标及学科建设整体规划的博士后科研人员。

二、【招收项目】

博士后合作导师的申报项目级别,原则上须是省部级(及以上)的科研项目(国家级科研项目的子课题项目视同省部级项目,如总课题与子课题均在本单位,原则上以总课题申报为主)。

1、我院2024年度遴选通过的博士后科研合作项目如下(按姓氏笔画排序):

合作或带教导师姓名博士后合作科研项目及等级
杨茹文中国当代打击乐作品创作与表演理论研究,2023年度国家社科基金

艺术学一般项目

李诗原中国红色音乐文化传播研究,2020年度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重大项

赵维平中国传统音乐古谱研究,2022年度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重大项目
萧梅国社科冷门绝学团队“中国少数民族濒危唱法数据集成、知识谱系与创造性转化”,2023年度国家社科基金冷门绝学研究专项学术团

三、【导师简介、项目描述及要求】

杨茹文《中国当代打击乐作品创作与表演理论研究》

杨茹文,上海音乐学院打击乐专业教授、博导、院学术委员会委员、教务处处长、ipea国际打击乐教育协会联合发起人、艺术委 员会主席、全国黄大年式教师团队负责人、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项 目首席专家、全国宝钢教育奖、上海市教育成果一等奖获得者、中 国音协打击乐学会副会长、上海音协打击乐专业委员会副主、yamaha、cadeson等品牌国际签约艺术家。曾担任文旅部及国际比赛联盟认证 比赛赛事评委及评委会主席10余次;连续16年率打击乐团队获上海 音乐学院贺渌汀基金奖;主持国家级、省部级项目10余项,先后发表数篇论文与教材。多年来先后参加了“中国、美国、瑞典三国艺术家音乐会”(美国)、“意大利艺术节”(意大利)、“萨尔斯堡现代音乐节”(奥地利)、“慕尼黑艺术节”(德国)、里昂艺术节(法国)、“慕尼黑双年歌剧展”(德国)、里昂音乐节(法国),第四届世界马林巴比赛开幕式音乐会(中国)等一系列重大演出。曾参与《夜宴》《阿姐鼓》《少林寺》《秦始皇》《雷峰塔》《波罗密多》《神迹》《home》《行草》等电影及唱片的录音; 出版《杨茹文与上海打击乐团》个人专辑2张。

项目简介:本课题依据“中国当代音乐创作研究、中国音乐表演理论与实践体系研究” 确立,旨在通过从实践与理论两种视角出发,研究中国当代打击乐作品的创作与表演,对创演思想、创演技术、创演推广进行全面分析,梳理中国当代作曲家打击乐作品对推动我国打击乐表演的过程与影响,凝练出在全力建设文化自信的当下中国作曲家打击乐作品创演一体之有效的模式与路径,通过创作表演传播的研究践行“文化自信”,在世界舞台上传递“中国声音”。本课题研究对象为中国当代打击乐作品,以中国当代打击乐作品创作技术与创作思想、表演理论、作品传播三个方面为文本内容核心,通过对中国当代作曲家现状梳理、新作品创作文本分析、当代打击乐作品结合音乐表演理论研究三种方法对核心内容进行详细阐释。其中当代打击乐作品表演研究包含:1.中国打击乐独奏(中国民族);2.中国打击乐独奏(西洋);3.中国打击乐独奏(重奏);4.传播梳理工具书——中国当代打击乐作品目录、简介(附录:中国当代打击乐作品演奏符号),中国当代民族打击乐教材。

该项目的工作任务及相关要求:

(一)协助收集、整理国社科课题所需文献资料。

(二)参与本项目有关专题研究。

(三)通过博士后研究工作,能够熟悉本项目所涉的中国当代打击乐发展现状、脉络等知识,有能力进行相关独立研究。

(四)须完成上海音乐学院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对博士后在站的一切规定(包括但不限于开题报告会、博士后中期考核、博士后出站报告会等),并按时出站。

(五)出站报告(项目专著)1部,10万字以上。

(六)在站期间如有增量科研任务,按相关规定执行。

李诗原《中国红色音乐文化传播研究》

李诗原,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1963年生,湖北人。1989 年毕业于武汉音乐学院音乐学系;1994年考入中央音乐学院, 1997年、2000年分别获硕士、博士学位(中国当代音乐方向,均全日制)。现为上海音乐学院贺绿汀中国音乐高等研究院高级研究员、中国红色音乐文化研究与发展中心主任、《音乐艺术》(上海音乐学院学报)副主编。《人民音乐》特约编辑;《音乐研究》编委。教育部中学教材评审专家库成员,国家艺术基金、国家社科基金专家库成员。曾任原解放军艺术学院音乐系主任、《解放军艺术学院学报》主编,原解放军艺术学院科研部部长;大校军衔。研究领域:中国近现代音乐史、当代音乐与文化批评、中国人民解放军音乐、中国红色音乐。曾独立承担《批评的反思与重建——中国新音乐批评导论》(2002年上海音乐学院立项的上海市教委重点学科研究基金项目)课题研究;参与《解放军音乐史研究》(解放军艺术学院立项,全国艺术科学九五规划1999年度课题)、《80年代以来的中国器乐创作》《中国共产党与20世纪中国音乐》《20世纪中国港澳台地区音乐发展研究》(均为中央音乐学院立项的教育部重点课题) 以及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重大项目《中国乐派研究》《中国红色音乐文化传播》《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与各民族音乐交融共生研究》、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共产党革命音乐百年历史研究》等重大项目和课题研究;承担《民族器乐的创造性转换与创新性发展》(中宣部出版局研究项目)。曾在各类报刊、学术会议上发表《谭盾音乐与后现代主义》《音乐分析获得人文意义的独立性》《反本质主义音乐现象及其理论观察》等论文、评论百余篇,共100余万字;另著有《中国现代音乐:本土与西方对话——西方现代音乐对中国大陆音乐创作的影响》等学术专著;参与编辑撰写的出版物有《中国人民解放军音乐史》等10余种。曾应邀参加多个高级别学术会议;曾在中央音乐学院、中国音乐学院、中央民族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多所大学承担研究和教学工作;曾多次作为现代音乐节观察员;曾在新西兰梅西大学、香港中文大学等几十所大学作演讲和讲座;曾考察访问欧洲多所艺术类大学;曾参与国家和军队多个大型晚会、大型文化项目、全军文艺会演、中央电视台大型文艺节目的策划、评审、推介。曾记三等功两次。

项目简介:本课题是一个关于中国红色音乐文化传播历史发展、基础理论、战略决策、信息资源、专题案例的综合性研究,既是一个注重历史描述、理论构建、文献整理的学术性研究,又是一个诉诸战略定位、科学决策、个案分析且旨在满足现实需要的实用性、智库型研究;整体上保持着“历史逻辑——理论逻辑——现实逻辑”的内在关联。本课题研究旨在推动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红色音乐文化传播,最终使红色音乐文化传播成为助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治国理政的一个重要方略。

本课题的总体问题:本课题研究旨在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南,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文艺工作座谈会、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及十九届四中全会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综合治理体系和治理

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基于百年中国红色音乐文化及其传播的历史经验和关于中国红色音乐的文化传播学理论和方法,探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红色音乐文化传播的战略定位、战略意义、战略目标、创新思路、实现途径、法规制度以及作为“信息”的红色音乐文化资源,百年红色音乐文化传播中的专题案例。其总体问题是中国红色音乐文化传播的历史发展问题、基础理论问题、战略决策问题、信息资源问题、专题案例问题。具体而言, 就是探讨百年中国红色音乐文化传播的历史规律和历史经验;构建中国红色音乐文化传播研究(或关于中国红色音乐的文化传播学研究)的理论和方法;为新时代中国红色音乐文化传播提供战略决策咨询;为中国红色音乐文化传播进行信息资源的整理和储备。本课题既是一个百年中国红色音乐文化及其传播的整体研究,又是一个关于新时代“弘扬革命传统,传递红色基因”这一战略性文化工程的务实性理论探讨,故具有“智库”研究特色。

本项目包括五个子课题:

子课题一:中国红色音乐文化传播历史发展研究(负责人:李诗原)

子课题二:中国红色音乐文化传播基础理论研究(负责人:赵塔里木)

子课题三:中国红色音乐文化传播战略决策研究(负责人:叶小纲)

子课题四:中国红色音乐文化传播信息资源研究(负责人:张千一)

子课题五:中国红色音乐文化传播专题案例研究(负责人:戴嘉枋)

该项目的工作任务及相关要求:

(一)在合作导师指导下开展中国红色音乐文化传播研究。

调研考察:围绕中国红色音乐文化传播进行采风调研、访谈;

文献整理:收集整理红色音乐文献资料,建立数据库;

撰写论文:撰写红色音乐学术论文5篇;

完成工作:按照国家和学校规定,完成相应科研任务,撰写出站报告。

(二)参与《中国红色音乐文化传播研究》以及《中国共产党革命音乐百年发展史研究》重大项目的研究和管理工作。

协调首席专家与各子课题负责人及课题组成员的关系;

处理项目组日常事务;

参与第二、第三、第五课题组的研究工作;

参与项目组稿、统稿工作。

(三)优先考虑中国红色音乐研究及中国近现代音乐史、中国共产党党史相关研究方向的博士毕业生。

赵维平《中国传统音乐古谱研究》

赵维平,大阪大学博士。上海音乐学院音乐学系前主任,教授、博导。国家重点学科—上海音乐学院音乐学院中国古代音乐史方向学科带头人。上海音乐学院中日音乐文化研究中心主任。上海音乐学院贺绿汀中国音乐高等研究院“中国与东亚古谱研究中心”主任。国际传统音乐学会(ictm)东亚分会音乐史料学会前主席。研究领域:中国古代音乐史、亚洲音乐,中国与亚洲诸国的音乐关系,中国与东亚古谱学、唐代音乐重构等。

主要成果:专著、教材、个人论文集十余部。以中、日、英文发表的学术论文90余篇。主持全国艺术科学“十五”规划项目(2005)、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项目(2009)、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重点项目《丝绸之路上的音乐史研究》(2019,19ad0013)、《中国传统音乐古谱研究》获2022年度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重大项目(立项批准号:22zd13)等多项国家级课题。2006以来年担任日本nhk《交响乐》杂志世界音乐动态中的中国音乐部分的执笔者(系列)。曾在中央音乐学院、东京艺术大学、加拿大多伦多大学、美国密西根大学、韩国中央大学、越南河内国家音乐学院等院校讲学。2009-2010年日本京都国际日本文化研究中心客座教授。京都艺术大学客座教授(2018-)。

项目简介:乐谱在音乐活动中有占据着重要的位置。演奏家依据乐谱进行演绎与解释,是音乐呈现的直接依据。我国是东亚乐谱体系的发源地,在先秦时期就已经出现了鼓谱,此后便出现了古琴谱、律吕谱。古琴谱随着这件乐器在历史中的延绵生息,其乐谱也得到了相应的传承,尤其是明代以来出版了大量的琴谱,成为中国音乐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而汉代以来随着丝绸之路的开凿,外来乐器的传入,我国出现了不同种类的器乐谱,约从八世纪中叶开始,陆续出现琵琶谱、横笛谱、筝谱、笙谱谱等。宋朝以来又出现了俗字谱、工尺谱等等。这些名目繁多、多元复杂的古谱是解开我国古代音乐的钥匙,但由于各种原因,尤其是早期的器乐谱流失于我国的历史舞台,它们长期困扰着我国古代音响的实现。近一个世纪以来随着古谱研究的不断展开,古代的器乐谱、声诗谱等逐渐被挖掘、解译,我们也看到了重构古代音响的曙光。

本项目包括五个子课题:流失于域外的唐宋古谱研究、宋元古谱研究、明清古谱研究、古琴音乐古谱研究、古谱诗词研究。

该项目的工作任务及相关要求:

(一) 在合作导师指导下开展古代乐谱发展史研究。

调研考察:弄清原始古谱的出处(藏地),对各种古乐谱的形态、性质以及历史性

进行考察、研究;

乐谱整理:收集整理各类乐谱以及相关的文献资料,建立数据库;

撰写论文:撰写古乐谱相关的学术论文;

完成学业:按照国家和学校规定,完成相应科研任务,撰写出站报告。

( 二) 参与重大项目的研究和管理工作。

协调首席专家与各子课题负责人及课题组成员的关系;

处理项目组日常事务;

参与某一子课题的研究工作;

参与项目组稿、统稿工作。

(三) 优先考虑具有中国古代乐谱研究方向(基础)的博士毕业生。

萧梅《国社科冷门绝学团队“中国少数民族濒危唱法数据集成、知识谱系与创造性转化”》

萧梅,上海音乐学院教授,中国传统音乐学会会长,中国音乐家协会民族音乐委员会委员,中国维吾尔古典文学和木卡姆学会理事,教科文组织顾问单位国际音乐舞蹈传统学会(ictmd)执委(2011-2019), 全球音乐史分会副主席(2019-),研究方向为音乐人类学、中国传统音乐(含少数民族)、生态音乐学、仪式音乐(萨满及巫乐研究)、乐器学、音响档案与非物质文化遗产、音乐影像志学。出版《音乐文化人类学》(合著,广西科技出版社,1993年)、《田野的回声——音乐人类学笔记》(厦门大学出版社,2001年初版,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7年修订版,2021年再版)、《田野萍踪》(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5年)、《1900-1966中国大陆民族音乐学实地考察编年与个案》(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7年)、《中国民间信仰仪式中的音乐与迷幻》(合著, 文化艺术出版社2015年)、《中国民间仪式音乐研究·东北(萨满)卷》(主编,文化艺术出版社2014)、《草原声音漫记》(总主编,上海音乐出版社2018)、《中国传统音乐表演与音乐形态关系研究》(合著,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20)、《从田野中触摸历史的体温: 丝绸之路音乐文化考察》(主编,上海音乐出版社2023)、《非遗之后: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音乐类)考察研究》(主编,上海音乐出版社2023)、《民族器乐的传统与当代演释》

(编著,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23)、《丝绸之路上的抱弹类鲁特:理论与实践的互动, 从古代到当代表演》(中英文双语,主编,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19)、drums and drum ensembles along the great silk road(主编,logos verlag publishing house/德国柏林逻各斯出版社,2021)等著作,发表《多元文化视野下的中国民族声乐理论与实践》《“樂” 蕴于身——中国传统音乐的实践观》《中国传统音乐存在方式管见》《音乐表演民族志的理论与实践》《表演者:在历史与当下的十字路口——兼论传统的演释与演释的传统》“mediating the repatriation of early recording” “ways of engaging with traditional music performances by chinese ethnomusicologists: a personal perspective”等百余篇中英文论文。

项目简介:国家社科基金冷门绝学团队项目《中国少数民族濒危唱法数据集成、知识谱系与创造性转化研究》由“上海音乐学院民族民间音乐研究团队”负责实施,团队成员由首席专家萧梅、子课题负责人于阳、方琼、徐欣以及杨学进、陈剑波、张玄、孟锦慧、凌嘉穗、任时弘、陈世哲、张珊、熊曼谕等校内成员联合复旦大学、中国音乐学院、爱尔兰科克大学等专家学者共同组建。项目将以中国少数民族各声乐类种中具有民族性与地方性特征的民间唱法为对象,从数据集成-理论研究--民族声乐创造性转化等方面进行理论与实践探索。作为一支以新文科建设为导向的专业团队,来自不同领域的团队成员拟在数据集成平台建设的基础上,综合运用音乐人类学、民俗学、语言学、嗓音科学等交叉学科方法记录、分析与研究民间唱法的歌唱机制及其深层文化语义,并充分利用数据集成与理论成果,探索民间唱法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路径,发挥本校优良传统与资源,将民间唱法应用于专业艺术院校的声乐教学与演唱,培养兼具民间唱法的理论研究与声乐教学、表演能力的专业人才,共同构建中国民间歌唱的完整知识谱系与传承传播体系。

该项目的工作任务及相关要求:本团队以中国少数民族特殊唱法为对象。团队所在上海音乐学院“中国仪式音乐研究中心”和“亚欧音乐研究中心”已通过田野采录、档案遣返等途径获取了约5000小时的民间歌唱音视频资料,并在此过程中深感民族民间唱法保护与传承的迫切性——没有具体唱法相随的曲目。其生命力是有限的,唯有“知其曲,亦知其所唱”, 并将其从本土性的特有资源转化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义上的社会性资源,方能真正实现民间歌唱的抢救性发掘、有效传承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博士后的工作任务为两方面,首先,理论方面,针对中国代表性歌唱方法进行数据库分析,包括唱法标度设计、验证、数据采集(田野考察与实验室录音)、入库,分析与相应的学术阐释;其次,实践方面,以个案形式,完成采集-入库-分析-研究的整套学术流程,使其成为唱法研究与知识型数据库建设方面的全面型人才。

具体要求为:

(一)在合作导师指导下通过田野考察开展相关研究。

围绕少数民族唱法与语言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标度以及分类标准的研究,完成关于“中国少数民族唱法语言关系”的出站工作报告,并撰写系列论文;

或针对“中国少数民族唱法数据库”已有数据进行嗓音声学分析,完成关于该数据库嗓音分析的出站工作报告,并撰写系列论文;

或进行“少数民族唱法创造性转化”方面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参与并探讨少数民族特殊唱法向教学、表演方面的创新实践及其理论总结,完成相关出站工作报告,并撰写系列论文。

(二)参与团队项目的研究和管理工作。

1. 协助处理项目组日常事务;

2. 参与项目组稿、统稿工作。

四、【招收指标及办法】

2024年度,我院计划招收项目制博士后人员共4名 (每个项目预分名额 1 名) ,各项目组分别组织专家对符合进站条件的人员进行面试考核,考核结果上报上海音乐学院博士后管理办公室,经审核无异议后进行院内公示,公示期满后我院对上述人员推荐上级相关部门待入站审批。

五、【申报要求】

依据人社部发〔2017〕20号“关于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改革完善博士后制度的意见》有关问题的通知”中的文件精神,申报博士人员应符合以下几个基本要求——原则上不超过35周岁、属于无劳动人事关系的非在职人员、非上海音乐学院博士、取得博士学位证书一般不超过3年。相关的必须材料还主要依据“中国博士后”网站的各申报材料要求;同时依据《上海市博士后管理工作实施办法》【沪人社专(2020)379号】、上海市人力资源与保障局具体管理政策、相关主管部门的具体工作指导原则,并结合我院博士后相关管理文件《上海音乐学院博士后管理工作实施细则》(试行)【沪音院字(2021)26号】的具体规定、我院实际的自主招收需求等。

六、【材料提交】

凡符合基本申报条件、意向申报上述我院2024年度博士后科研合作项目的人员,

可提交以下申报材料(全套电子版和电子扫描件、内容一致的全套纸质版及证件复印件):

1.中国博士后网下载填报《博士后申请表》一份、《博士后研究人员进站审核表》(新版) 一份。

2.博士学位证书、学历证书扫描件或复印件等。

已通过答辩获得学位的应届博士毕业生提交材料或面试时,如尚未领到毕业证、学位证者,可先凭博士毕业单位学位主管部门出具的《同意授予博士学位证明》或《答辩决议书》等证明材料先行办理,若后续获招募进站,须在入站6个月内将博士学位证书交设站单位核验及备案,不符合该规定者的入站资格失效。

非应届博士毕业申报者获得博士学位一般不超过三年,申报时需提供博士学位证书、学历证书原件的电子扫描件或复印件。

国外、境外、中外合作办学获得博士学位的申请人,除材料(2)外,还需提供教育部出具的《学位学历认证书》、身份证或护照复印件,诸原件面试时需再校验。

3.申报所属学科领域的两位博士生导师(或专家) 推荐信。

4.进站后的科研工作设想一份(以书面报告形式体现)。

5.自大学时期开始的学历情况简介。

6.证明本人研究能力和学术水平的成果如获奖证书、成果鉴定证书、专利证书、发表学术论文清单、博士学位论文、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成绩单(盖章有效) 等材料。注:境外留学博士或外籍博士如没有对应文件,需提供同等有效的证明或说明材料;如博士学位论文为非中文写作形式的,本人还须提供中文内容摘要、同时提供一份申报所属领域博士生导师或专家给出的中文学术评议意见。

7.已婚育者,提供本人及配偶、子女身份证明材料(结婚证、必要的子女信息等)。

8.思想鉴定。应届博士生由博士生所在党委或党支部开具并盖章;往届博士可由档案所在地党组织部门予以认定;境外留学博士或外籍博士需提供无犯罪记录证明。

9.从固定工作岗位辞职做博士后的,需提供原工作单位出具的《解除人事(劳动)关系证明》或《辞职证明》,国家公务员辞去公职须提供《公务员辞去公职批准通知书》,上述材料需按照干部管理权限原则出具。

10.常规体格检查证明( 由所属当地二级甲等以上医院或相当于该等级的机构出具)。

11..境外留学博士或外籍博士需提供以上全部内容的相应证明材料,其中:专家推荐信中至少有一位专家属国外学者、学位证明须经过教育部相关部门认证、中华人民共和国驻外使领馆教育处(组)有可能提供的必要材料、户口注销证明(出国前已注销户口者提供)、在国外获《长期居留证》的博士需提交该证件的扫描件等,境外留学博士对或外籍博士相关重点材料还须同时提供权威机构的中文翻译件。

个人诚信承诺书。内容涉及:承诺你本人所提交的所有材料均真实有效,无隐瞒、虚假申报行为,如今后获批进站将自觉履行全职在站的责任义务,按照项目要求完成科研任务,尊重设站单位管理规范及上级单位最终各项审批结果,全程中如因弄虚作假、品行不端等行为所造成的一切后果均由你本人承担,与设站单位无关。

如有个别的必须补充材料,将另行通知。

七、【节点要求】

2024年6月26日周三17:00之前(以邮戳为准)请将上述材料的纸质版寄至博士后管理办公室建议使用邮政快递ems报送,便于妥善接收。与纸质版材料内容一致的电子版请发送到工作邮箱。注:所有出具和说明材料应有主管单位权威部门、相关领导签名及公章,所有个人承诺材料应本人亲笔签名,对应材料必须真实有效。

邮寄地址:上海市徐汇区汾阳路20号上海音乐学院音乐艺术研究院

收件人:上音音研院博士后管理办公室

邮编:200031

电话:021-53307285

工作邮箱:shyyy@shcmusic.edu.cn

联系人:上音音研院博士后管理办公室电021-53307285

八、【其他】

1.2024年我院博士后进站面试具体时间与方式将另行通知,请申请者保持联系方式通畅并及时关注相关消息。

2.按照国家相关文件精神,博士后研究人员在站时间原则上为两年,一般不超过三年。

3.我院招收工作将严格按照管理流程执行和向上级单位推荐拟入站人选,招收环节及材料随时依据上级要求跟进,最终收招、入站情况以上级审批结果为准。

上海音乐学院音乐艺术研究院、博士后管理办公室

20246

附件

附件1+专家推荐信.docx

附件2+本人研究能力和学术水平的成果一览表.docx

信息来源于网络,如有变更请以原发布者为准。

来源链接:

https://www.shcmusic.edu.cn/2024/0612/c1403a54384/page.htm

更多最新博士后招收资讯请关注高才博士后微信公众号(微信号:bshjob)。

推荐:更多 请关注 今日招聘官方微信公众号

注:本站稿件未经许可不得转载,转载请保留出处及源文件地址。

【 责任编辑:高校小招 】

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今日招聘"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于今日招聘网,转载请必须注明今日招聘网,违反者本网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的作品,是本着为求职者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3】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

未经苏州招聘网同意,不得转载本网站之所有招工招聘信息及作品 | 苏州招聘网版权所有 2007-2018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2895号

网站经营许可证:浙B2-20080178-14 公司招聘招人好网站,就在苏州招聘网 人力资源服务许可证 备案号:浙B2-20080178-14